行业资讯

今日入伏,务必做到“三防三护”,积极艾灸防冬病!

2022-07-16 20:16:15 admin 18

图片关键词


今天入伏了!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高温天气之后,三伏天终于踏着热浪来了。面对今年不同寻常的高温天气,合理避暑成了“三伏养生”的重中之重。


图片关键词


三伏天务必记得“三防三护”


三防


1、防暑


三伏天暑热之气盛行,若侵入人体可能引发中暑,出现高热、烦躁、头晕、头痛、胃口不佳,甚至神志昏迷、血压下降等。


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,应尽量减少外出。如必须外出,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,做好防晒,并少量多次补水。


图片关键词


2、防寒


面对炎炎夏日,冷气冷饮必不可少,但过度贪凉却会伤害脾胃、导致疾病。


再加上许多怕热的人士,即使在低温的冷气房里也要打赤膊或穿着露脐、露腰的上衣,这就很容易造成风寒邪气侵袭。故而,即便是炎炎夏日也要注意防寒。


3、防湿


夏季暑湿较盛,淋雨、涉水、久处湿地容易导致身体被湿邪侵袭。


夏季防湿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,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擦干身体、更换衣服。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内长时间浸泡、洗浴。


图片关键词


三护


1、护阳


阳气是身体健康的基础,更是活力的源泉。


睡眠充足、避免熬夜,饮食清淡、不过贪凉,适当锻炼、避免大汗,心情愉悦、心态平和,切忌因生活的无节制而耗伤阳气。


素体阳虚、气虚之亚健康人群可尝试通过三伏灸来振奋阳气、温经散寒,调整五脏六腑阴阳偏衰,预防及治疗冬季易于发生的疾病。


图片关键词


2、护心


夏季气候炎热,出汗多,热易伤心气、汗易伤心阴,所以夏季要适当多吃一些凉润养心之品,如新鲜蔬菜瓜果,同时要避免大汗、过汗。


此外,我们可常揉内关穴。该穴为心脏之保护穴,亦是全身强壮要穴,能宁心安神、宣痹解郁、调补阴阳气血。


图片关键词


3、护脾


夏天人体消耗较大,需要加强脾胃功能,才能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,维持人体的健康。而脾为阴中之至阴,与长夏之气相通,喜燥恶湿,因此可适当进食甘味食物。


三伏灸祛寒必灸穴位


在全年阳气最盛的三伏天进行艾灸,此时人体阳气布于体表,人体腠理开泄,再加上艾灸补元阳,故而三阳相加,能够祛寒扶阳,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。


艾灸关元、命门、足三里,可温补阳气,促进生命活力。


艾灸气海、血海、三阴交,可散寒补血,改善寒性体质。


还有,膀胱经是后背寒气囤积之所,经常艾灸膀胱经可以将膀胱经之积寒驱出,随汗而解。


1、大椎——“诸阳之会”


主调:热病,疟疾,咳嗽,喘逆,骨蒸潮热,项强,肩背痛,腰脊强,角弓反张,小儿惊风,癫狂痫证,五劳虚损,七伤乏力,中暑,霍乱,呕吐,黄疸,风疹。
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
2、命门——生命之门


主调:虚损腰痛,脊强反折,遗尿,尿频,泄泻,遗精,白浊,早泄,赤白带下,胎屡坠,五劳七伤,头晕耳鸣,癫痫,惊恐,手足逆冷。


图片关键词


3、中脘——专调脾胃之疾


主调:胃痛,腹痛,腹胀,呕逆,反胃,食不化;肠鸣,泄泻,便秘,便血,胁下坚痛;喘息不止,失眠,脏躁,癫痫,尸厥。胃炎,胃溃疡,胃扩张,子宫脱垂,荨麻疹,食物中毒。


图片关键词


4、关元——元阴元阳交汇处


主调:中风脱症,肾虚气喘,遗精,疝气,遗尿,淋浊,尿频,尿闭,尿血,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带下,崩漏,腹痛,泄泻,痢疾及尿路感染,功能性子宫出血,子宫脱垂,神经衰弱,晕厥,休克等。
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
5、足三里——后天之本


主调:长灸足三里,可以健脾益胃,促进消化吸收,增强免疫能力,中老年人长灸足三里,还可以预防中风。
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
6、涌泉——肾经大穴


主调:神经衰弱、精力减退、倦怠感、妇女病、失眠、多眠症、高血压、晕眩、焦躁、糖尿病、过敏性鼻炎、更年期障碍、怕冷症、肾脏病等。
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
注意:三伏灸期间禁食烟酒、生冷及辛辣刺激之品;艾灸后禁冷水洗澡,禁风吹;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;艾灸期间应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。


温馨提示:艾灸每伏第一天开始,建议持续。伏天分三次,每伏期间最少做艾灸三次,建议做9次以上的艾灸调理。


*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首页
产品
新闻
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