颈椎病、腰背痛、风湿病……三伏调理正当时,抓紧时机灸出健康!
脖子僵、腰背痛,是年轻上班族的通病,尤其夏天吹空调更甚。“老寒腿”、风湿病,是很多老年人的专属,试过很多方法却始终不见效。 其实,以上这些问题,都可以试试用三伏灸! 所谓“冬病夏治”,就是针对遇寒易于发病或加重的疾病,在夏天进行调理有助于祛除阴寒病邪而起到减轻症状、减少复发的作用,这是源于中医“天人合一”理论的一种保健方法。 像是颈椎病、膝骨关节炎(俗称“老寒腿”)、慢性腰痛等寒湿痹阻型疾病,由于三伏天人体腠理相对舒张,在局部穴位施以灸法,其纯阳温热作用更能深入机体内部,祛湿散寒、活血化瘀的效果更佳。
艾灸调病如何找穴?
1、风湿老寒腿
生活中,我们身边的很多中老年人,每当天气转凉或者多雨潮湿季节,就会出现膝关节酸麻疼痛等不适症状,这种病通常也被称为“老寒腿”。 “老寒腿”是一种因感受寒邪而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的疾病,发病时会引发腿部僵硬、肢体冰凉、膝盖酸麻等症,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。严重者还会出现腿脚无力,走路或者活动受限,关节僵硬变形等情况。 “老寒腿”属于寒性病症,根据《内经》中“寒者热之”的原则,寒性的病症宜采用温热的方法来调理,用三伏灸冬病夏治是控制病情、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。 主要艾灸穴位:阿是穴、血海穴、鹤顶穴、阳陵泉、足三里穴。 阿是穴没有固定位置,取穴方法就是“以痛为穴”,艾灸局部疼痛部位,可加速气血运行而起到通络、止痛的作用。 血海穴是“脾血聚集之海”,有引血归经、补气益血之功,配合鹤顶穴、阳陵泉、足三里穴等足部穴位,予以艾灸温阳散寒,以达到利通关节、活血通经之目的。
2、久坐腰背痛
对于办公室白领、学生党等群体来说,因为常常久坐,久而久之灸有了腰痛的毛病。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已有超过2亿人的腰椎出现了问题。这些人中,20-40岁的年轻人占到60%以上。 久坐不动,再加上坐姿不良的问题——耸肩、含胸、身体前倾等错误坐姿,大大加重了腰椎的负担,这样会使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牵拉状态,极其容易引起腰背肌劳损,导致慢性腰痛。 腰痛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局部气血运行不畅、闭阻经络而致,属于中医“痹症”范畴,运用三伏灸通过对特定穴位、经络产生温通作用,以通经化瘀、活血止痛。 主要艾灸穴位:腰阳关、志室穴、命门穴。 腰阳关是腰部阳气通行的“关口”,灸之可畅通阳气、祛风散寒、除湿止痛。 配合志室穴、命门穴可滋补肝肾、强健筋骨,正如《针灸甲乙经》里提到:“腰痛脊急……志室主之。” 工作、加班、做家务、久坐久站后……每当我们感到腰酸腰痛时,都可以在上述穴位进行艾灸,不仅能强壮腰脊、缓解不适,还能起到固精益肾的保健作用。
3、头晕颈椎病
除了腰背痛,颈椎病也是当代人的通病之一。主要症状表现为脖子僵硬、疼痛,活动受限,可伴有头晕、耳鸣、恶心、心慌等不适。 许多常见的一些行为习惯,如长时间低头玩手机、伏案工作、吹空调导致颈部受凉等,都可能会导致肌肉痉挛,进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。 颈椎病常在受寒后复发或加重,这是由于风寒湿邪入侵颈部后引起局部经络不通、气血凝滞,导致“不通则痛”。 针对颈椎疾病,三伏灸通过其温热效应,能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肌痉挛,发挥消炎止痛等作用。 主要艾灸穴位:风府穴、大椎穴、后溪穴。 风府穴、大椎穴归于督脉,督脉为“阳脉之海”,艾灸督脉上的穴位可祛风散寒,激发诸阳经之气,调整督脉气血运行,改善颈部疼痛不适。 后溪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功能通督脉、泻心火、调颈椎、利眼目、正脊柱,亦为调理颈椎病的要穴。
颈椎病、腰背痛、老寒腿等湿痹阻型疾病患者,可在伏前就开始进行艾灸调理,为巩固效果,最好进行至9月3日,以加强驱寒散邪、扶助正气的效用,更好地预防或减少疾病发作。
*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