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重而脾虚,脾虚而病生,小暑后重在祛湿养脾!
“小暑小暑,上蒸下煮”。
每年小暑前后,是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的时节。各地大雨连绵,湿气漫天,湿邪侵害人体危害极大。
湿重而脾虚,故而,小暑后养生宜祛湿养脾!
湿气,病邪的温床
潮湿环境下,细菌会大肆繁殖。雨水滋润万物,也滋生了细菌。
多雨季节,空气中往往漂浮着大量细菌,这些细菌会进入人体,在适当的时候爆发。
湿气重的人更危险,没有阳光照射,没有通风透气,体内环境阴暗潮湿,更容易导致细菌滋生。这些细菌会削弱人体正气,抵抗力,当你身体虚弱了,它们会成为致病因素,诱发疾病。
湿气是病邪的温床,大量疾病都与它有关,它还可以作为寒邪暑邪的载体,帮它们在人体内潜伏,作祟,隐患极大。
脾虚,湿邪的祸根
中医认为,湿气重的人,多半脾虚,脾虚的人,多半湿气重。
脾脏本身是不怕湿的,健康的脾脏,有能力将身体内的湿气排出去。
《黄帝内经》提到,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”,意思是脾主运化,运化的不只食物,还有水分。
也就是说,脾脏负责管理身上的水分运输和代谢,身体里多余的湿气,它会帮你搞定,所以脾强的人,很少会有湿重的情况。
脾虚的人就不行了,失去脾的管控,随便一点点水分,都可能化为湿气,让人精神不振,疲惫水肿,正气不断削弱,疾病不断滋生。
中医有个专门的学术词就叫“脾虚有湿”,表明了两者的因果关系。
故小暑后想少生病,关键在补脾。
养脾,艾灸最有效
有句话叫,“小暑大暑,艾灸补脾”。
夏季是一年中艾灸的黄金时期,也是最适于补脾的时期。
脾经的流注时间,是每天的(上午9至11点),正好也对应一年中的夏季。这段时间艾灸补脾,效果更为显著。
其次,艾灸最适于养脾。
因为很多人脾虚都是脾阳虚,脾阳不足,动力不足,功能才会减弱。而艾灸温阳,对提拔人体阳气作用独到。
补脾穴在精不在多,这里给大家推荐五个穴位:
1、脾俞穴
脾俞穴和它所属脏腑部位接近,可调脾脏疾病,也符合艾灸取穴时“俞原搭配”的习惯。
2、章门穴
章门是脾经的“募穴”,募就是聚集的意思,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,顺应了中医调脾要兼顾调肝的原则。
3、足三里
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,二者不可分离,所以补脾之升,也要同时养胃之降,适合搭配艾灸胃经合穴足三里。
4、丰隆穴
丰隆是祛湿要穴,尤以痰湿最有效。艾灸它可以祛湿化痰,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。
5、太白穴
脾经原穴,在脾经上具有统摄作用,与相对应的脏腑息息相关。按揉、艾灸或者外敷此穴可补脾,改善脾虚引起的各种问题。
艾灸,就用「一生智艾」艾灸仪
「一生智艾」艾灸仪,秉承明火艾灸手法,导入智能科技手段,实现智能控温、控烟,同时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,紧密贴合人体部位施灸,更高效、更安全、更便捷!
使用「一生智艾」艾灸仪施灸,随意贴想灸哪里就灸哪里,肩膝仪贴合关节处艾灸…… *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