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
夏至后要注意“三避”,还应这样艾灸,以便为“三伏灸”打下基础!

2022-06-25 08:18:20 admin 18

图片关键词


“人禀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”,人的健康亦与天地气机密切相关。夏季温度高,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,容易造成损伤。


相应的,利用夏季的高温,人体毛孔的打开,可以使艾灸疗效更快更好地进入体内发挥作用。


三伏天,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,也是人们体内阳气相对充沛的时机,故而,这时候艾灸最能温经散寒、补虚助阳、防病治病。这也是人们熟知的最具代表性的“冬病夏治”疗法之一 ——三伏灸!


图片关键词


夏至后至三伏前这段时间做好艾灸也是为“三伏灸”打下基础。


夏至后宜灸这几穴


大椎穴


大椎穴属督脉,在第7颈椎淤第1胸椎之间。
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
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,艾灸大椎穴,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,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,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。大椎穴作为气血运行中的重穴,是一大关隘,艾灸可保证此穴畅通,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,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、头胀、头晕,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、颈椎病,血管紧张性头痛等。


中脘穴


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处。


图片关键词


艾灸中脘穴,首先对于肠胃的保养非常有效,另外中脘穴也是调理六腑的基础,因为消化吸收功能好了,才能更好提供给六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。


关元穴


关元属任脉,位于腹部正中线,脐下3寸。
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
中医学认为,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、化生精气之处。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,浊阴下降,元阳温暖,血液充盈,能培肾固本,补气回阳,通调冲任、理气活血。艾灸关元,能调积冷,男子疝气,梦遗淋浊,女子瘕聚,经产带下,诸虚百损。多项艾灸试验表明,艾灸关元穴对于缓解调理心脏类不适,有着显著效果。


气海穴

气海属任脉,位于腹部正中线,脐下1.5寸


图片关键词


现代研究认为,艾灸气海穴可调下腹部疼痛、大便不通、泄痢不止,遗尿、遗精、阳痿、滑精,闭经、崩漏、带下、子宫脱垂,中风脱证、脘腹胀痛、气喘、疝气,失眠、神经衰弱、肠炎等。


足三里穴


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小腿的前外侧,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。
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
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,具有调理脾胃,健运脾阳,温中散寒,补中益气,调和气血.宣通气机,导气下行,补虚强身的作用,作为人体保健穴,夏至后必须灸!


温馨提示:


每个穴位宜灸10-20分钟,也可根据艾灸灸感自行调整,以被灸穴位处感到温热舒适为度。灸后要注意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,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(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),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的毒素。


夏至后有“三避”


夏至过后养生还应遵循“三避”原则,即避暑、避湿、避寒,以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。


图片关键词


避暑:高温环境下,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“中暑”。


避暑的主要方法:


1、中午前后不要外出,尤其要避免暴晒;

2、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;

3、保证汗腺功能正常,不要损伤汗腺;

4、借助自然风、风扇、空调等降温。



避湿:湿邪入体影响身心,夏季也要避湿。


避湿的主要方法:


1、远离潮湿环境;

2、借助饮食利湿;

3、空调设备除湿;

4、药物去湿。


避寒:中医认为,夏季为了散热,人的皮肤毛孔开泄,最易感受风寒、风湿及湿热之邪,罹患疾病。


避寒的主要方法:


1、防腹中寒,不贪吃冷饮、冷食;

2、防止躯体受寒,睡觉盖住肚脐;

3、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,冲脚。



* 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首页
产品
新闻
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