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到夏天就浑身乏力、睡不醒,没食欲?试试千古健脾养胃第一方!
夏季是万物生长之季,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。 可是很多人到了夏天却反而常有苦夏之症,比如:浑身困乏无力、睡不醒;消化不好,没有食欲,还容易腹胀、腹泻;有的人还会明显感到痰多、虚胖…… 苦夏之苦,主要源于脾胃之苦 脾属土,土位居中央,四方兼顾,脾实方能生化万物,脾虚则生化无力,夏季自然很难神采奕奕。 现今,节奏快、压力大、饮食不节、运动不足等都是很普遍的生活现状,因此大部分人都有脾虚的困扰,到了湿热的夏天更是难以安养。 那要如何才能加以改善呢?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“脾”! “脾”是什么? 中医所说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,就生理和病理而言,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,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。 中医认为,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人出生后,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。脾的功能旺盛,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,才能使脏腑、经络、四肢百骸,以及筋肉、皮、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。 《慎斋遗书》有言:“脾胃一伤,四脏皆无生气。” 正因如此,医家有言:“脾虚百病生”。 “脾”的功能是什么? 《黄帝内经》记载脾的生理功能:①主运化;②主升清;③主统血。 因此脾虚常会出现: 1、气血不足(成人会眼涩、视物模糊、思维迟钝;女性在经期月经量会明显减少,甚则闭经、不孕;儿童则会面色萎黄,精力不足;) 2、聚湿生痰(脾虚则运化水湿无力,痰气无形无质,无所不到,为患最多); 3、四肢乏力(脾主四肢,主肌肉,过瘦过胖必然与脾虚相关); 4、精神不振(精源于肾,神源于心,但精神以脾为根基,脾旺则精神旺,脾虚则精神弱); 5、注意力、记忆力下降(脑为髓海,凡是脑转耳鸣、胫酸眩冒、目无所见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,其根本则是脾虚)等等。 三个地方,助您目测脾虚与否 1.脾气通于口,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;脾有病则唇色改变,或发黄,或发暗,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。 2.按面部诊断,脾应于鼻头。鼻头色黄,必属脾虚。 3.按手掌诊断,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,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。 健脾养胃第一方“四君子汤” 四君子汤,是所有健脾胃补气血中的起源,后世所有的健脾胃补气血的药方都由它演变而来。 “四君子”是哪四个? 1、党参 党参是补气的,味道甜甜的,补的是脾胃之气,与人参效果差不多,只不过党参性子比较平和,不像人参那么峻猛。 2、茯苓 千年松下有茯苓。茯苓,中华九大仙草之一,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祛湿,其实还有美白润肌肤安神的作用。 茯苓的性子很平和,祛湿又不伤脾胃,所以慈禧太后天天吃它,还让人发明了一种美味又养生的食品叫茯苓饼。 3、白术 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它的味道很香,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,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,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。 4、甘草 甘草是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了,医圣张仲景几乎每一个方子都有甘草的身影,它其貌不扬,似乎也很廉价,但是它是中华本草中最与众不同的存在,可以解百毒,尤其是经常吃药的人,无论西药还是中药,建议每天喝点甘草茶。
调理脾胃用艾灸
用单纯的药物治疗脾虚其实比较困难,因为他的病就在脾胃,药物进去,不容易被吸收,食疗也是如此。而且吃一些治脾的药,很有可能会伤及其他脏腑,造成肾虚等状况。
现代医学研究证实,艾灸可以调节脾胃运动,血管舒缩,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,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。
艾灸法对于脾气虚弱的女性朋友来说,可以起到有效的生发脾气作用。
常用的健脾养胃穴位:
1、神阙穴:为任脉经穴,经常艾灸,可温通元阳,脾胃健旺。
「一生智艾」暖宫宝灸腹部穴位最合适
▼
2、气海穴:常用艾灸此穴,补元气,暖脾阳,强壮后天之本,祛病养生减缓衰老。
3、足三里穴:为胃经合穴,全身四大总穴之一,经常用艾灸,具有健脾胃,补中气,通经络,和气血的作用。
「一生智艾」肩膝仪全面覆盖膝关节施灸
▼
* 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