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病为什么要夏治?这篇文章全讲清楚了!
什么是冬病夏治?
冬病夏治是中医传统的特色疗法,现在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养生方式。冬病夏治用最简单的话来说,就是在夏天的时候调治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。
夏季阳气上升,人体经络通达,寒邪内伏不发,选择这个时机调治某些属于虚性、寒性的疾病,一方面有强壮补阳、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的作用,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,起到标本兼治、防病保健的作用。
1、“冬病”多为虚寒性体质
“冬病”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,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,也就是俗话说的“没有火力”。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,畏寒喜暖,怕风怕冷,神倦易困等。
中医称之为“阳气不足”,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,寒从内生。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,睡觉也要盖着被子、穿着袜子才觉得舒服。
2、为什么冬病要夏治?
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,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,两寒夹击,便毫无解冻的可能,所以在冬天治寒症,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,是很困难的。
然而在盛夏之际,外界是暑热骄阳,体内也是心火正盛,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,最易被赶出来。
冬病夏治的中医原理
一为「攻邪学说」,夏日阳旺,为驱赶体内寒邪的绝佳时期。
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提出:「太阳病欲解时,从巳至未上。」巳午未三时,以日而言正值日中,以年而言,正是夏季。
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,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,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,「寒者热之」,用热驱寒正符合中医之治则。
二为「储阳学说」,春夏为阳,是储蓄体内阳气的佳期。
正如《内经》里提到「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」,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,由于天人相应之故,人受自然界阳气的感应,加之适当的中医调理,能使虚损的阳气得以补充。
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?
「冬病」有两个特点,一是反复发作,二是冬重夏轻。 临床上冬病夏治最经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,比如慢性咳嗽、哮喘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咽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过敏性鼻炎等疾病。
除呼吸系统疾病之外,其他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病的疾患也适合冬病夏治,比如说:
消化系统疾病——慢性胃炎、溃疡病、慢性腹泻、慢性肠炎、胃肠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寒性疾病。
各类痛症——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网球肘、腰腿冷痛、腰肌劳损、坐骨神经痛、膝关节炎等虚寒性的疾病。
妇科疾病——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头痛、坐月伤风等。
亚健康状态的调理——如阳虚体质、气虚体质、亚健康疲劳、体虚易感以及免疫力低下等。
这五大体质最适合夏季调理
中医主张“以通为用,以通为补”,疏通六腑,畅达气机,升清降浊。
所以一年四季中,气虚质、湿热质、痰湿质、阳虚质、阴虚质等最适合在夏季调理。
气虚体质:此类人四肢倦怠、肌肉松软、不喜运动。气虚者应以补益脾肺为主,更要慎避风邪。可进行中药调理,如山药、黄芪、人参等。
湿热体质:此类人肤色多偏黄,有“浊”而不清爽之感。调养应以健脾去湿、疏肝利胆为主。
痰湿体质:此类人多腰腹部肥满,肢体沉重倦怠。调养应以疏肝理气为主。
阳虚体质:此类人怕冷,肢体不温,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。应以温补脾肾、运动健身为主。
阴虚体质:多为瘦小或瘦长体形的人,此类人怕热、手足心热、皮肤偏干或偏油。养生原则是养阴降火、镇静安神,以饮食调理、心神调养为主。
冬病夏治首选艾灸
艾灸以艾叶为原料,制成艾绒、艾柱或艾条等,放置体表的腧穴或患处温熨。借灸火的温和热力,通过经络的传导,以温通经脉、调和气血、协调阴阳、扶正祛邪。
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行灸,以艾火的纯阳,唤醒身体的正气,可以改善体质,增强人体抗病能力,促进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。
夏季阳气集中表现在体表,身体体内的虚寒聚集体内,人体在一个外热内寒的环境下,再加上夏天人们会喜好寒凉的食物和冷饮,脾胃会变得敏感而虚弱。
入夏后,开始艾灸足三里、丰隆、阴陵泉、三阴交这几个穴位,艾灸前可能会感觉很燥热,艾灸时,灸火进入体内,将身体气机调理通畅后反而会感觉更清爽,以热制热,这不仅能消暑,还能调理脾胃,真是一举两得。
如果感觉肚子凉,夏天也爱吃热的,又怕风怕冷的人,那就艾灸中脘、关元、足三里。
冬病夏治期间的注意事项
1、在饮食有所节制,不吃冰冻食品,不吃海鲜等过敏、易发性食物,同时减少肥腻、辛辣食物的摄入,以免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,影响效果。
2、注意保暖,艾灸之后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到调治部位,也不要用冷水洗澡,以免遭受寒邪。
3、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冬病夏治期间不要盲目减药、停药。
冬病夏治是中医的大智慧!有“冬病”的朋友们,可以趁着夏日阳光充沛,抓住时机艾灸调养,补充人体的阳气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从而使冬病减轻甚至消失!
「一生智艾」智能艾灸仪,智能灸!随身灸!更安全!更轻松!夏季艾灸好伙伴!
*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