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气不调,小儿易病!呵护春天里的宝宝重在调肝!
春应人体肝之气,主升发、条达,而恶抑郁。
《内经》有云: “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九州、九窍、五脏、十二节, 皆通乎天气。”若春光明媚生发之气旺盛则助力小儿肝气之升发,若阴雨绵连则碍于小儿肝气之条达。若小儿本已肝气、肝火旺盛,那么春之气无疑是把薪助火,反之亦然。所以春天的气候变化,与小儿肝气的疏郁有直接关系。
小儿素有“心肝常有余,脾肾常不足”的生理特点,肝又素有“体阴而用阳”的特点,所以春季防病治病关键在调“肝之气”。当然肝也有主藏一身之血的作用,但是气血相生,互为母帅(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),所以调肝气也意在调肝血。
肝气不调到底对小儿有什么影响呢?
小儿肝气不调则容易生病,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:
一方面,肝气升发过则会耗伤阴血,血虚则上不能养清窍,下不能养筋骨,外不能达皮毛,内不能养脏腑而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、贫血、身材矮小、近视、多动、抽动等。
故而调肝气对小儿来说是防病治病的重要良方。
小儿调肝气保健手法
1、揉板门
板门穴是人体一个特有的穴位,位于手掌大鱼际处,对于儿科症状的调理具有良好疗效。
揉板门有助于调理小儿胃口不开,厌食,腹胀,嗳气等问题,配合小儿推拿中的补脾经、运外劳宫、揉中脘、正捏脊、逆运八卦,健脾和胃,温中散寒的效果更好。
揉板门手法:拇指端在患儿的大鱼际中点处,先顺时针按100次,再逆时针按100次。
2、摩腹
摩腹疗法主要防治宝宝脾运不健、消化不良、水谷积滞、腹胀中满等疾病。可治疗宝宝积食,有提高宝宝免疫力的功效。
摩腹手法:宝宝仰卧,全身放松,宝妈可用手按住腹部、手心对肚脐,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运腹部2-3分钟即可,动作轻缓。
3、捏脊
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,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。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,通过捏脊疗法,可以疏通经络,达到调理脏腑的作用。小儿捏脊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生长发育,还可以强身健体,防治多种疾病。
捏脊手法: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三指指腹相对应用力,捏住脊柱两侧肌肉,拇指在后,另三指在前,三指向后捻动,拇指向前推动,双手交替前行,捏脊可以从尾骶骨处开始,缓慢向上推移,至颈后枕部为一遍。
上述三种疗法配合使用可健运脾胃、消食化滞、升清降浊,改善小儿积食、厌食、腹胀、嗳气、食物完谷不化、烦躁易怒、便秘等症状。
*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