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始,万物舒,身体百病艾灸调!
今日惊蛰,有道是:“惊蛰始,春雷动,万物舒。”也就是说,惊蛰之后万物复苏,阳气也将越来越盛。然而,在万物复苏时节,也是各种细菌病毒活跃的时期,因此,惊蛰后也是养生祛病的重要时期!
人体如何感知惊蛰?
惊蛰之后,阳气徐徐上升,人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。这些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有所体现:
1、上火
由于阳气上升,部分素体阳气偏盛的人在容易出现火热上炎的征象,如口干舌燥、口腔溃疡、流鼻血、便秘等。
临床上很多患者反映,原来一直吃着很舒服的中药,最近吃却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,有的人鼻子、牙龈出血,有的则易于出现皮肤风疹或过敏性鼻炎等问题。“火性炎上”,上述症状都是火热上升至头面的征象。
2、失眠、头痛、眩晕
在人体五脏与四季的相应中,春天属于木,对应肝脏。惊蛰时节,人体的肝阳之气上升,阴血则会相对不足。因此,常出现两方面的问题。
一是肝气欲升而不得升,出现肝气郁结,或肝热内郁,临床可见抑郁、焦虑、失眠等现象。而素有精神疾病的人群,此时精神疾病也容易加重。民谚素有“菜花黄,痴子忙”之说,即是指春季精神疾病易于复发。
二是肝阳升而太过,导致肝阳上亢,出现眩晕、头痛、失眠等症状。在春季,临床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升高。
3、传染性疾病增加
万物复苏,细菌、病毒滋生,传染性疾病增加。在过去疫苗接种不广泛时,乙脑、流脑、猩红热等传染病多在春季大面积发病,现在虽然这些疫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,但没有完全消灭,因此春季依然要谨慎。
简便易行养生法
推荐给大家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:
1、乌梅---独梅汤
乌梅是在五月采摘的将熟之青梅、黄梅等用烟熏制而成。古代一般将青梅、黄梅装在篮子内,放置于突起的出烟口上熏黑备用;而现代多用烘干、烤干的方式制作。
乌梅味酸,入肝,既有收敛之性,可以养肝阴、清心火,又有生发疏泄之用,可以疏肝气。所以,在临床上可以清心除烦,改善睡眠,治疗皮肤过敏等。
食用方法:独梅汤,即以乌梅15克煎汤,白糖冲服。
可以在惊蛰前后,每日一剂,连续7日;平时亦可经常服用。凡肝血不足,肝气妄动,克脾、扰胃等所致的泄泻、吐血、咳嗽、发热、口干舌燥、失眠、皮疹、鼻炎等均可服用。
2、推揉太冲穴
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,位于足背,在第1、第2跖骨间,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,或触及动脉波动处。
该穴具有疏肝解郁、清泻肝火之功效,临床常用于防治脑中风、高血压、抑郁症、失眠、疲劳综合征诸症,被历代医家所重视。该穴位与双侧合谷穴合称为“四关”,是养生保健、疾病治疗之要穴。
春季肝郁多发,肝火易升,通过推按太冲穴,可以很好改善、预防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等春季多发病。
按摩方法:双手拇指,轮流向足趾方向推太冲,每次200次,直到太冲疼痛感消失。每日一次,隔日一次,建议经常推揉。
惊蛰节气,艾灸调理百病
惊蛰时节,在血脉刚刚启动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血脉,避免出现心慌心悸。艾灸,就要调节自己的肝与心血两个方面,选血海穴为主穴,起疏肝养血的作用。
血海穴,它和血有密切的关系,是血液汇集的海洋,如果血液运行不畅了,或者是血液不足了,或者是其他和血有关的疾病,都可以用这个穴位来进行治疗,目前正是血脉刚刚生发的时候,所以我们要稍微的温补一下血海穴。
另外不能让元气在血气匮乏的状态下启动,所以又要再次去温补关元穴。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,脾胃的功能虚弱就会导致气血不足。培补关元,也有调节脾胃的作用。
选用关元穴和血海穴互相搭配,实现一个活血化瘀、补血养血、温经通络,引血归经的功效。
如果用艾条来悬灸,每个穴位 5~8 分钟,如果感觉非常舒服,可以酌情增加,也可以用「一生智艾」随意贴在相应的穴位上艾灸。
*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