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困不是睡眠不足,多为脾虚,健脾祛湿是关键!
俗话说,春困秋乏夏打盹,睡不醒的冬三月。
现在天气开始转暖,很多人却突然出现了起床困难、精神涣散、有气无力的症状,这到底是怎么了?
天气一变暖和,人也自然变得懒洋洋的,春困就像传染病,让人困意十足,忍不住哈欠连天。很多人以为,春困是睡眠不足引起的就拼命补觉。
事实上,春困并非睡不够,它是人体生理机能随季节变化,随之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生理现象。
冬天气温低,人体为了防止热量散发,血管处于收缩状态,大脑的血流量增加,维持机体的生理恒温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信息也增多,大脑相对清醒。而春天气温回暖,血管处于舒张状态,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,人的精力降低,便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。
中医认为,人血气不足,就容易出现春困的症状,这主要源于体内阳气跟不上外界阳气升发的步伐。
其中,脾气虚的人尤其容易受到春困的“骚扰”。因为,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时,水湿反过来又加重脾虚的症状,外湿加内湿,内外相和,就加重了春困的症状。
因此,想要解决春困症状,不妨从健脾祛湿入手。
红小豆性平味甘酸,有健脾止泻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将薏米和红小豆加水煮熟后食用,可以利尿、除湿,甚至起到美容的效用。 山药并没有直接除湿的功效,但是山药可以补脾,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。山药可以炒着吃,炖菜吃,还可以做点心吃,蒸熟蘸白糖也可以。 薏米有利水消肿、健脾去湿、舒筋除痹、清热排脓等功效,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。薏米可以和红豆煮粥,就是单纯的薏米加红豆,而不要加上大米,喝水吃豆子,长期坚持就会有效果了。 辣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,富含胡萝卜素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C及钙、磷、铁等。除此之外,辣椒中还含有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物质,能使人心跳加快、毛孔张大,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变粗,血液流向体表,因而全身感觉热乎乎的。 身体湿气大的不妨多吃点辣椒,补充维生素C的同时还可以除湿,一举两得。 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除湿的作用。适用于饮酒过度、湿热郁滞、口干口渴、小便赤热、便秘、目赤肿痛等患者食用。 香菇有“素中之肉”之称,是颇受称赞的药膳食材。香菇性味甘平,归肝经和胃经,对于气血亏虚、不耐劳累等有调理作用。尤其是野生的香菇,补气祛湿的功效更为明显。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比较隐蔽,近98%的甲减患者不知自己有病。 它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迟钝,声音嘶哑,讲话节奏慢,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,经常犯困,如同冷面人一样。 除了慵懒疲倦的春困症状,如这段时间内发现自己易健忘、便秘、情绪不稳定的话,那么都可能是甲减作祟。 临床资料表明,70%以上中风者在发病前5~10天呵欠频繁。 这是因为老年人血管硬化、管腔变窄、脑血流量减少,以致脑细胞缺血缺氧,因而通过体内反馈机制刺激呼吸中枢,调节呼吸的幅度与深度予以补偿所致。 此外,流口水、嘴歪、说话不清楚等合并症状是脑中风的前兆。 如果困倦的同时有这些症状出现,要引起注意并及时到医院检查。 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,平常的职业压力可能是“春困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 三四月历来是许多企业的人员调整期,不少白领的职业压力明显增加,焦虑感凸显的后果,就是休息不好,容易感到疲倦。一般表现为对工作激情减淡,容易生气或情绪低落,以及记忆力差和注意力不容易集中。 解压方式很多,但是一定要明确压力来源,从而有目标地去解决问题。 用单纯的药物治疗脾虚其实比较困难,因为他的病在脾胃,药物进去,不容易被吸收。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,艾灸法可以调节脾胃运动,血管舒缩,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,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。 艾灸法对于脾气虚弱的女性朋友来说,可以起到有效的生发脾气作用。 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: 1、神阙穴 神阙穴为任脉经穴,经常艾灸,可温通元阳,脾胃健旺。 2、气海穴 常艾灸此穴,补元气,暖脾阳,强壮后天之本,祛病养生,减缓衰老。 3、足三里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,全身四大总穴之一,经常用艾灸,具有健脾胃、补中气、通经络、和气血的作用。 另外:小腿集中了脾胃经的不少穴位,比如阴陵泉、血海穴、三阴交等。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,按后觉得舒服就行了。* 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