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力是气虚、怕冷是阳虚……养生调病先调四大虚!
2022-01-12 19:55:45
admin
13

大家需要先知道无论什么病,只要是生病,都是先虚而后病。我们常说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只有人体正气旺盛,才能卫外固密,外邪难以入侵,内邪也就难以产生,也就不会发生疾病。否则,“虚”在初级阶段,会导致人疲乏无力、精力不济、情绪低落、头目不清、食欲不振、便秘泄泻、失眠多梦等,等“虚”发展到高级阶段,各种疾病就来了。而且,虚证的讨厌之处在于:它虽不会立刻对咱们的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,却会反复缠绵,变成“顽症”。
中医认为“有诸内者,必形诸外”,外表是内在的体现,只有气血调和、阴阳平衡,才能身材健康,反之,人不但会生病,还会显老。虚尤其对女性朋友影响更大。中医对虚证进行了总结,将其分为四类: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气来自三个方面:先天拥有的精气(肾)、后天吸取的水谷之气(脾胃)、呼吸的空气(肺),因此气虚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虚:肾虚、脾虚、肺虚。主要表现:气虚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“懒”,懒得说话,懒得动弹,另外疲乏、自汗、气喘等,也是气虚的常见表现。
脾主运化水液,脾气虚了,运化水的能力就会下降,就会脾湿,所以气虚的人基本都伴有脾湿的症状,都有齿痕舌。
此外,气虚则无力固摄大便,就会大便不成形;气虚者会经常腹胀、表现为常打嗝,甚至是反胃、想吐。补气虚宜多吃:山药、茯苓、薏米、白扁豆、鸡肉、大枣,可经常交替选服。
血虚好比人体的营养液不足,从而导致身体枯燥、营养不良。
当气虚久了之后,便会使得血的生成也不足,气血不分家,气能生血。所以久而久之,血也不足了。血虚多与脾胃有关,脾胃负责化生气血,脾胃动力不足就会造血不足。主要表现:面色发黄或发白,口唇颜色淡,总感觉头晕目眩,双目干涩,这是由于肝血不足所致。指甲呈淡白色,皮肤干,兼有气虚的症状。白天容易出现心悸、胸闷,健忘,晚上失眠多梦,睡眠质量差。补血虚宜多吃:黑芝麻、红豆、红衣花生、红枣、龙眼、赤豆等。主要表现:阴虚生内热,就是表面不热,里面热。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一个字:燥!阴虚的人大都会出现午后潮热、五心烦热、口干的表现。主要表现: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,阳虚之人身体抵抗风寒的能力变差,最典型的特征就是:怕冷!经常吃寒凉食物及年龄增大等因素,也会导致阳虚体质。而阳虚一般表现在脾肾上,会出现腰膝冷痛等症状。除此之外阳虚体质的人手脚容易冰凉,冬季尤为严重。吃凉食或吹冷风易腹泻,舌头肥大、呈现淡白色,面色发白、体型偏瘦。稍微运动就容易心慌、气短。补阳虚宜多食:羊肉、桂圆、桂皮、茴香等,可经常交替选服。阴阳两虚:既怕冷又怕热,冬天特别怕冷,夏天特别怕热,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、养阴温阳、滋阴壮阳等补法。气血两虚:一般出现在贫血、大出血后等人群身上,兼顾了气虚和血虚的表征,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、培补气血、气血并补等补法。气阴两虚:既有头晕、乏力、腿软等气虚表现,又有升火、咽干、舌红等阴虚表现,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,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。不过,尽管体虚者常出现两虚之体,但排序往往有轻重,建议辨明根由,比如自己最初以哪些表征为主,再决定怎么调理。古人说:“虚则补之”。调理虚证可以进补食补,考虑到“虚不受补”的原理,大家还可以用“进补之前先灸补”的方法。《医学入门》说:“虚者灸之,使火气以助元阳也;实者灸之,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;寒者灸之,使其气复温也;可见,艾灸可调理各种虚证。阴虚:艾灸涌泉、太溪、照海,每穴5-10分钟。“阴虚火旺者则建议先滋阴,热象下去后再施灸”中医认为气、血、阴、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,或者同时出现,所以,大家采用艾灸调理前应先找中医进行辩证。
* 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