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不补肾,春天百病缠身!立冬后常灸此穴,胜吃人参鹿茸!
很多寒性疾病一到冬天就会发作,如手脚发凉、月经不调等,因为冬季阳气减少,天气寒凉,很容易给寒性疾病发作的机会。因此,早早地对身体耐受能力和抗病能力进行调整,是每一位爱健康的朋友都应该做的。
第一步,就是要温养肾脏!
冬天不补肾,春天百病缠身
《素问》曰“夫精者,身之本也”,也就是“肾精”,即“先天之精”。中医认为“肾精”一主生殖,二主生长发育。肾精充沛,人体正气旺盛,生命力强,就不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。
而冬与肾相通应,且肾喜温恶寒,所以冬天天气寒冷,最容易伤肾。
随着气温的下降,如果肾的收藏功能不好,就很容易过度消耗精气,肾精不足会让人抵抗力下降,也更容易生病。
所以说,立冬后就是补肾的好时机。
并且《黄帝内经》有言,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”。意思是,冬天不藏精,春天会生病。
此外,冬天若是不注重保养,让肾阳受损,身体立马就会显示三个伤害:
1、腰腿疼痛
肾阳主要有促进机体的温煦、运动、化气等功能,且肾主骨、生髓,对腰腿膝关节的运动有直接的调节能力。所以,当肾气受损时,腰腿疼痛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。
2、四肢不温、月经不调
女性属阴,大多数女性阳气偏弱,立冬后更容易因肾虚而阳气不足,不能温煦肌肤和胞宫,从而表现为肢体发凉怕冷,出现四肢不温、月经不调、经闭等问题。
3、尿频、尿急、夜尿增多
当肾中阳气不足,无力对水液气化蒸腾,则大量水液中的有用成分随废液下注膀胱,排出体外。因此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夜尿增多等症状。
立冬后常灸肾俞,胜吃人参加鹿茸
在冬令进补的膏方当中,补气类和温阳类这2大类成为主角——
补气类的:如人参、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等,适用于气虚不足,面色苍白,气短乏力,脾虚泄泻之人。
补阳类的:如鹿茸、杜仲、仙茅等,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,宫寒,四肢不温,腰酸腿痛等人服用。
然而,艾灸肾俞穴,却相当于在同时服用以上两种膏方!
著名针灸歌赋《玉龙歌》中这样说道:“若知肾俞二穴处,艾火频加体自康”。
肾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,它与命门穴相平,与肚脐在一条线上,为肾气所聚之处。是益精补肾,延缓衰老的要穴,能调节脏腑功能、振奋人体正气。
艾灸肾俞穴,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,改善肾脏功能,促进人体造血和排毒机能,驱散寒邪。肾俞穴搭配艾灸的灼热能量,灸之易生发经气,激发寒冬里的初生阳气,等于是雪中烤火,最为温暖人体。多灸它,调理肾气,壮元阳,来年开春不生病!
立冬后还应灸这些穴位
除了补足肾气,立冬时节还得收敛阳气。艾灸能补充阳气,扶正祛邪,补益强身提高免疫力,让人们能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。
1、大椎穴:大椎穴为“诸阳之会”,阳主表,取之通阳解表,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,有解表通阳,补虚宁神的作用。
2、神阙穴:常灸神阙穴会起到温补元阳、健运脾胃、延年益寿的作用。
3、足三里穴:足三里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。足三里穴具有补脾胃、调气血、助运化、补虚弱、扶正培元、祛邪防病的作用。
4、气海穴:“气海一穴暖全身”,意思是说气海穴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。气海穴具有培补元气、益肾固精的作用。
除了艾灸,冬养肾在饮食方面还应少吃咸。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,而肾主咸,心主苦。所以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,多吃点苦味的食物。
从五行理论来说,咸胜苦、肾水克心火。若咸味吃多了,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,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。
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,以助心阳。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。正如《四时调摄笺》里所说:“冬月肾水味咸,恐水克火,故宜养心。”
冬天不养肾,来年开春百病生!趁着冬日里,赶紧把肾养起来吧!
* 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