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!艾灸补气血,两大穴位不可或缺!
人以气血为本。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好,通常认为其“气色好”,反之,气血不足则是不够健康的表现。就像现在很多人实际只是三十岁出头的年纪,但是却看起来像四五十岁的人一样,老态龙钟。
中医上常常讲“气血不足则百病生”。先天气血改变不了,后天又该如何弥补呢?
气血是对双胞胎,一个主动,一个主静,相互配合滋养全身。中医学认为,气血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,它们由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脾胃化生而得到补充。气属阳,主动,有温煦机体的作用;血属阴,主静,有濡润周身的作用。
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,气血之间相互影响、相互转化。因此,气旺则血充,气虚则血少。临床上调理血虚一般都要配合补气药,调理血行失常以调气为上,调血次之。如果脏腑功能不够协调,气血生成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,就会形成气血不足。
引起气血不足的原因
首先是脾胃功能失调。胃的消化功能减弱则食量减少,脾虚则运化无力,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有效利用,使气血的来源得不到保障。
其次,不良生活习惯也能引起气血不足,比如经常熬夜。人在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消耗气血的过程,夜间则通过睡眠把消耗的气血补充回来,是个休养生息的过程。如果经常熬夜、睡眠过短,气血自然是入不敷出。
还有人正好相反,长期久坐或是整天躺着,缺少必要的运动,也会造成人体气机运行始终处于缓滞的状态。我们常说“流水不腐”,之所以不腐是因为不断有新鲜的物质生成。
缺乏运动的人,其体内衰败的气血不能及时排出,虽然气血的“量”没有减少,但“质”却不符合要求,不具备应有的生理功能,同样会导致气血不足。最典型的如一些胖人面色苍白,是血不足的表现,一动就喘是气不足的表现。
不爱运动固然不是好习惯,但劳累过度也会耗伤气息。肢体的运动靠气来推动,长年累月地劳作必然伤气,气虚就会逐渐导致血的生成不足,最终气血两亏。另外,脑力劳动过度会引起心脾两虚,继而影响气血的正常生成,也会导致气血不足。
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,前面说的都是内因,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原因引起本证,即外邪的潜伏。
外界的风寒湿热等邪气侵犯体表以后,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邪气便进入体内并停留下来,体内的气血就会在和邪气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,因此很多慢性病患者大多存在气血不足的问题。
自测症状辨气血
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非常广泛,气虚和血虚可单独出现,也可合并出现。
气虚则人体阳气的温煦及气血推动作用不足,表现为畏寒肢冷、疲倦无力、心悸气短、发育迟缓等。
血虚则器官缺乏濡养,可见面色萎黄无华、皮肤干燥、毛发枯萎、指甲干裂、视物昏花、手足麻木、失眠多梦、健忘心悸、精神恍惚等。
艾灸补气血,两大穴位不可或缺
如果种植一朵花,种子比作自己身体,种子的好坏是先天的,不能改变。水、空气、土壤代表外界环境,这也不容易被改变。穴位比作花朵构造,有根、茎、叶等。
艾灸则是施予肥料,在哪里施、什么时候施、施多少肥才能起作用这是关键。首先穴位要选对,其次灸时既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,只有到恰到好处才会有好的功效,二者缺一不可。
一、艾灸穴位
【关元穴】
位于脐下三寸为关元,四指横幅,位于腹部。
古人记载为“男人藏精,女人藏血”之处,甚至认为是一个可以起死回生的重要穴位。关元处三大经络交汇处于任脉,此穴位对一切阳虚气虚症都有很好的效果。腹部脏腑气血聚集之处。
灸关元穴一般为20~30分钟,艾灸时以个人的舒适度为宜,循序渐进。隔日一次。
【血海穴】
屈膝时,对侧的手掌握住膝盖,拇指指向膝盖内侧,其余四指伸直,位于拇指45°指尖处。
是十二经之海,足太阴脾经,脾统血,化血为气,气血生成的源头。还对调经、治疗血闭不通、产后恢复、改善毛囊微循环、可生发、治疗和血液有关的皮肤病有很好的效果。
灸血海穴一般为15~20分钟,需要掌握火候,不要温度过高容易烫伤。一周两次。
二、艾灸时间
时间:最好的时间是上午、因为上午是阳气生发之时,下午则次之,晚上可能会损伤阳气。
血海:上午9:00~11:00,脾经运行时。
关元:与血海穴一起灸或先灸关元。
艾灸对身体健康有帮助,不过灸法错误反而会损伤气血或者造成气血逆行,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:
1. 艾灸前:可热敷,加速血液循环。
2. 艾灸时:情绪保持平稳,用单子盖好身体各处,不能见风,避免寒气入侵。
3. 艾灸后:短时间内尽量不吃寒凉之物、不洗澡,容易影响艾灸的效果,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排毒。
4. 艾灸避开饭前和饭后。
5. 艾灸顺序不能乱,先阳后阴,从后至前,先左后右,先身躯后四肢。
「一生智艾」随意贴,针对全身适灸部位,想灸哪里就灸哪里,还可多个穴位同时施灸!
* 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