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异常,根源在“虚”!提前气虚,推迟血虚,前后不定是肾虚!
月事异常不仅会影响到女性的身体健康,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给女性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。
月经异常,根源在“虚”
月事异常又称为月经不调,主要表现为月经的周期、经色、经量、经质四个方面的异常改变。
1、月经不调可概括为三种情况
一是月经先期,即经期提前7天以上;
二是月经后期,即经期错后7天以上;
三是月经先后无定期,即月经提前或错后7日以上。
2、月经不准时,要警惕这里“虚”了
中医认为,女性月事异常多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及任督二脉有关。另外,月事异常的女性,其所伴随的症状多为与这几条与子宫和卵巢相通的通路,末端部位出现异常。
即子宫、卵巢—任督—头面部轴;子宫、卵巢—肝胆经—乳腺轴;子宫、卵巢—脾经—胃肠轴;子宫、卵巢—肝—情志轴等通路出现异常。所以,月经不调的调理要对症调理,这样才能收到好的调理效果,下面分而述之。
月经不调对症艾灸
一、月经提前是气虚
1、月经先期常见于气虚和血热两种情况
气虚者常,表现为月经提前、经量多、经色淡红、质清稀,以及容易疲乏,精神不振,气短懒言等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以补气摄血调经为原则
艾灸取穴:脾俞、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
2、月经先期血热者,可见虚热和实热
血热虚热者,多见月经提前、量多或量少、色鲜红、质稠,及手足心热,面色潮红,潮热盗汗,心烦不眠,舌红少津少苔等阴虚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以滋阴清热调经为原则
艾灸取穴:关元、血海、三阴交、复溜、太溪
血热实热者,多见月经先期、量多、色深红或紫红、质稠有血块,及经前乳房、胸胁、少腹胀痛,性格暴躁易怒,舌红苔黄等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以清热凉血调经为原则
艾灸取穴:关元、血海、三阴交、太冲、行间
二、月经推迟是血虚
1、月经后期多见于血虚、血瘀和血寒
月经后期血虚者,多表现为月经错后、量少、色淡红、质稀,及面色苍白或萎黄,头晕,唇口色淡,甚者手足发麻等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要补血调经
艾灸取穴:膈俞、脾俞、气海、归来、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
月经后期气滞血瘀者,多见月经错后、量多或量少、经色黯红、质稠或夹瘀血块,及乳房、胸胁、小腹胀痛,神情抑郁,烦闷不乐,喜欢叹气等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调理易疏肝解郁,活血调经
艾灸取穴:肝俞、期门、中极、三阴交、行间、太冲
2、月经后期血寒者,可见虚寒和实寒
血寒虚寒者,常表现为经期错后、量少、色淡、质清稀无血块,及小腹隐痛,喜温喜按,腰膝酸软,小便清长等阳虚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调理应温阳散寒调经
艾灸取穴:气海、血海、三阴交、命门、关元
血寒实寒者,则见经期错后、量少、经色紫黯有块,及小腹冷痛拒按,得热痛减,畏寒肢冷等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以温经散寒活血为调理原则
艾灸取穴:气海、血海、三阴交、天枢、归来
三、月经时前时后是肾虚
月经先后无定期多见于肝郁和肾虚两种情况。
肝郁者表现为,经期时提前时错后、量多或量少、经色黯红、质稠有血块,及胸胁、乳房、少腹胀痛,精神郁闷,喜欢叹气等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调理方法与月经后期气滞血瘀型相同
肾虚者,多见经期时提前时错后、量时多时少、色淡、质稀薄,及头晕耳鸣,腰部酸痛,小便频数,夜尿频多等全身表现。
基本治则:调理原则为补肾益气调经
艾灸取穴:肾俞、关元、水泉、三阴交、太溪
总之,当一个女性出现月事异常时,要对症调理,才能从根本上防治月经不调。此外,对于月事正常的人,经常在肾俞、关元、归来、三阴交等穴进行保健灸可以预防月经不调。
* 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