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
天气凉,血压易升高!谨记三大艾灸原则,轻松控制血压!

2021-09-23 19:44:42 admin 24

图片关键词


高血压是一类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,目前我国成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0%,60岁以上人群中有50%的人患有高血压。


虽然近年来对高血压进行了各种科普宣传,但有些患者明知自己患上了高血压病,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很好地坚持治疗,因此当前高血压的治疗率也不是很高,没有达到50%;


另外,有部分患者认为只要用了药就万事大吉,并不在乎血压是否达标,因此治疗后能切实达到血压目标值的患者比例也比较低。由此可见,对高血压病的防治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
图片关键词


为什么秋季血压高发?


秋季血压高发与温度下降有一定关系。


为什么夏季高血压患者血压普遍控制较好?因为天气炎热,温度高,血管更易处于舒张状态,血压就比较平稳。


而步入秋季,天气慢慢转凉,尤其早晚已有“凉飕飕”的感觉,血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,血管收缩比夏季明显加强;且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发生变化,交感神经兴奋度也加强了,也会给血管加压,从而发生血压升高。因此,秋天到了,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要关注血压的情况。


图片关键词


坚持7件事,秋季血压不升高


既然秋季血压会出现波动,那么患者该做哪些改变,将血压继续控制达标呢?


第一,增加运动。建议每天运动半小时,一周至少运动5次,可以选择慢跑、快走、游泳等较舒缓的有氧运动。秋高气爽也是比较适宜运动的季节。


图片关键词


第二,控制饮食。夏天炎热,很多人喜欢清爽的饮食,高热量的饮食减少,也利于血压的控制。但到了秋天民间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且此时胃口又较好,这样就易造成高脂、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过多,影响血压。建议大家还是保持夏天的清淡饮食,不要吃过多高热量的食物。同时要控制钠盐的摄入,盐摄入量高最易影响到血压升高,每天每人盐摄入量应≤6克,对于血压较难控制的高血压患者,摄入量限制应更严格。


第三,控制体重。有报道认为,减重10%可以降低血压5~10mmHg。其方法同“第一”“第二”条,关键是“管住嘴、迈开腿”。


第四,保持良好睡眠。睡得不好,睡得晚,也会使得第二天血压更高。借用中医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的一句话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提醒大家秋天更要早点睡觉。


图片关键词


第五,戒烟限酒。烟一定要戒,酒要限制。理论上讲,白酒1~2两/天,红酒2~3两/天,啤酒1瓶/天,是可以的,但从临床看,酒精确实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,血压的升高,建议少喝或者不喝。


第六,保持好心情。秋季萧瑟,再加上如今工作生活压力大,会引发一些人情绪变化。情绪的波动,对血压也是很有影响的,所以要想办法疏解情绪,必要的时候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。


第七,坚持艾灸。中医把高血压分为3大常见类型,可根据患者的表现症状来确定属于哪一型,然后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。


图片关键词


高血压艾灸三大原则

平肝潜阳,补肾益肝,去痰化浊


一、肝火偏旺


症状:头痛眩晕,面红目赤,口干口苦,急躁易怒,便秘尿黄,舌红苔黄,脉滑数或弦数。

取穴: 百会穴、太冲穴、行间穴、肩井穴


● 百会穴


功效:升阳固脱、开窍宁神、平肝熄风。

主治: 头痛,眩晕,休克,高血压,脱肛等。

定位: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,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,头顶正中心,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,来简易取此穴。


图片关键词


● 太冲穴


功效:调气理血、平肝熄风。

主治:头痛、目眩、目赤肿痛,青盲、口眼涡斜,中风、癫痫,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、崩漏、带下等。

定位:在足背,第1、2跖骨之间,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。


图片关键词

● 行间穴


功效:清肝明目、熄风调经。

主治:头痛、目眩、目赤肿痛,中风、癫痫,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等。

定位:第1、2趾间,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。


图片关键词

● 肩井穴


功效:疏导水液。

主治:肩背痹痛,手臂不举,颈项强痛,乳痈,中风,瘰疬,难产,诸虚百损。

定位: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,前直对乳中。


图片关键词


二、痰浊上扰


症状:看东西时感觉物体在旋转,头重如被布裹住一样,胸闷恶心,呕吐,清水痰涎,脘腹不适,胃口差,精神疲倦,舌淡,苔白厚,脉滑。

取穴:百会穴、丰隆穴、公孙穴、脾俞穴


● 丰隆穴


功效:沉降胃浊、化痰除湿 主治:头痛、眩晕,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,癫狂,肢痿痹等。

定位:在小腿外侧,外踝尖上8寸,胫骨前肌的外缘。


图片关键词

● 公孙穴


功效:运化水湿、健脾化痰

主治:胃痛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,心烦、失眠、狂证等神志病证,逆气里急、气上冲心(奔豚气)等冲脉病证。

定位:在足内侧缘,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。


图片关键词

● 脾俞穴


功效:健脾和胃、祛湿化痰。

主治:腹胀、腹泻、呕吐、痢疾、便血等脾胃肠腑病证,背痛等。

定位: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
图片关键词


三、阴虚阳亢


症状:头痛头晕,耳鸣,眼花,头重脚轻,腰膝酸软,失眠多梦,急躁易怒,舌红干少津,苔少或无苔,脉细数。

取穴:百会穴、三阴交、涌泉穴


● 三阴交穴


功效: 健脾化湿、疏肝补肾、滋阴养血、行气活血。

主治: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、腹胀肠鸣、腹泻,月经不调、崩漏、带下、闭经,子宫脱垂、难产、产后血晕、恶露不尽,遗精、阴茎中痛,水肿、小便不利、遗尿,膝脚痹痛、脚气,失眠,湿疹、荨麻疹、神经性皮炎,高血压病等。

定位:在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。


图片关键词


● 涌泉穴


功效:滋阴降火、醒脑安神。

主治: 昏厥、中暑、癫痫、小二惊风;头痛、头晕,咯血、咽喉肿痛,小便不利、便秘,手足心热,高血压,失眠等。

定位:在足底,屈足卷趾是足心最凹陷中。


图片关键词


症状辩证加穴


如果伴有头晕头痛则加上穴位:头维穴

如果伴有心悸则加上穴位:内关穴、神门穴


● 头维穴


功效:清头明目,活血通络,止痛镇痉。

主治: 偏头痛,前额神经痛,血管性头 痛、精神分裂症,面神经麻痹;中风后遗症,高血压病;结膜炎,视力减退等。

定位:当 额角发际上0.5寸,头正中线旁,距神庭4.5寸。


图片关键词


● 内关穴


功效:宁心安神、理气止痛 。

主治:心痛、心悸、胸闷、胸痛等心胸病证, 胃 痛、 呕吐、呃逆等胃疾, 失眠、癫痫等神志病证,上肢痹痛、偏瘫、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。

定位:位于前臂掌侧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 屈肌腱之间。


图片关键词


● 神门穴


功效:补益心气、安神助眠。

主治: 心痛、心烦、惊悸、怔仲、健忘、失眠、痴 呆、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, 高血压,胸胁痛。

定位:腕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 侧凹陷处。


图片关键词


秋季天气凉爽,大家通过艾灸控制好血压,享受秋天的美好~


温馨提示:因人体差异大,以上灸法处方,仅供参考,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!


*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
首页
产品
新闻
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