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!秋天艾灸宜温和,中秋后则宜这样灸!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。”说明人体阳气强弱会随着天地以及太阳的变化而变化,在强弱之间不停地循环往复。
中秋已过,天气日渐寒凉。天气越凉,阳气越弱,人越容易阳虚,许多慢性寒性疾病也将卷土重来。
三伏天时阳光强烈,日照充足,阳气相应的也就旺盛,有些人艾灸调理后,很多慢性疾病可能都不会发作,因为阳气太足了,可以压制住病邪。
然而随着天气渐凉,天空及大地的阳气敛藏,相应的人体阳气会越来越弱,压制了一个夏天的病邪就要开始释放。天气每凉一分,就要警惕一分。
秋冬为什么要养阴?
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
这是黄帝内经里面很著名的一句话,意思就是:春夏季适合养阳,秋冬季适合养阴。
那问题来了,既然秋冬主收藏,阳气弱,为什么还要养阴呢?
原因很简单,中医认为秋冬阳气收敛,加上天气逐渐寒凉,皮肤腠理闭合,阳气在体内囤积,会生出许多内热,呈现外寒内热的现象。
内阳重,便需要补阴加以制约,调节内热,若没有足够的阴来制约,人体便容易生热出现热症或是阴虚,造成阴阳失调。因此古人提倡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这样可以做到阴阳相互制约,促进阴阳平衡。
但时代不一样了,秋冬养阴的原则在过去是十分合理的养生理念,如果放到现在,秋冬只养阴是不够的。
秋冬养阴,但不能只养阴!
过去古人秋冬养生,只需要在衣食住行上滋阴养阴就足够了,因为那时候没有空调风扇,没有冰箱冷饮,夏天大家都是热过来的,体内积攒了足够的阳气,秋冬只要把阴养好,身体阴阳就能维持平衡。
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全年吹空调,喝冰镇冷饮,吃寒凉食物,彻夜不眠,通宵达旦......春夏不仅没养阳,反而消耗了大量的阳气。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,一代代人下去,人们的体质只有越来越虚,导致现代人的阳气水平已经不及以往,孩子们越来越不好动,从小生病,患近视眼,少年老成,这些都与阳气的削弱有关。
因此,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,单纯养阴就很容易导致阴盛阳衰,阴阳失衡,整个秋冬会越来越难熬,来年还会缺乏生发的阳气,造成恶性循环。所以当我们感觉天气越来越凉时,一定别忘了温补阳气,以备整个秋冬的收藏使用!
养阴怎么做?
阴是阳生发的基础,养阴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养阳,随着天气转凉,需要在衣食住行上做好养阴的工作。
1、饮食:适度温补为主
秋冬养阴重在补肾阴,建议饮食要清淡,可多食益肾食物。为增加抵御寒凉的能力,可多摄入热量较高食物,建议少食生冷、燥热之品等发散阳气之物,以免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,导致便秘、鼻衄等症。
2、起居:敛阳养阴
秋冬起居,以敛阳养阴为根本,作息强调早睡早起或晚起,建议每天至少保证7~8小时的睡眠时间。这样做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,另外要注意身体保暖,衣着适当,以免阳气外泄。
天凉艾灸温补阳气
我们知道,秋天万物凋零,植物枯萎脱落,种子会埋进土里以保存营养,等待来年破土而出,开花结果。
其实人体的阳气也一样,秋冬收藏,是为了春夏释放,开花结果。秋冬收藏的阳气越足,春夏生发释放起来就越猛烈,抵御病邪,造成杀伤。
这时候艾灸就尤为可贵,在现代人普遍阳虚,种子缺乏营养的背景下,通过艾灸壮大阳气的火种,维持阴阳平衡。
所以天凉艾灸实在太重要,尤其是体寒怕冷的阳虚人群。
当然,秋冬艾灸与三伏艾灸有所区别,三伏灸如火如荼,热情旺盛,灸量大一点也没关系。
但秋冬还要养阴,艾灸重在温阳,所以要收着点,建议灸量火力相对春夏适当降低,每天的穴位不用太多,以身体感觉舒适为准,不要出现艾灸后反而疲劳的现象。
另外中秋节后艾灸还需重点这样做:
艾灸大陵穴:降胃火,去心火
艾灸内关穴:调理气机,缓解胃胀
艾灸四缝穴:消宿食、化积滞
艾灸足三里:燥化脾湿、生发胃气
艾灸中脘穴:增强胃对事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
艾灸关元穴:促进腰腹部经络疏通、脂肪代谢
艾灸天枢穴:加速促使湿邪、毒邪从粪便排出
艾灸阴陵泉:内化湿邪、清理湿热、健脾理气
*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