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到,暑气消!夏秋之交警惕6种病,此时养生顺应天时!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
处暑到,意味着夏天的暑气正式消退。不过暑气虽消,早晚温差却在加大,这时更容易外邪入体,使人生病。
夏秋之交,警惕生这6种病
1、感冒
一场秋雨一场寒,温差大易感冒。
处暑之后,白天可能还会有暑热的感觉,但早晚温差会变大,晚上容易着凉,使人患上呼吸道疾病,比如感冒、肺炎等。
2、上火
秋燥加重,身体出现内热上火。
处暑时节,天气肃降,体内有痰湿、湿热的人,身体容易燥金郁表,被内热所伤!出现一些“上火”症状,比如喉咙干痛、咳嗽、流鼻血、小便赤黄、大便干结等。
3、血栓
中午高温汗多,容易形成血栓。
“热在中午,凉在早晚”,这时往往会出现秋老虎的情况,午后的炎热程度并不亚于盛夏。高温会使人体出汗过多,如果未能及时补充水分,容易形成血栓。
4、心血管疾病
气温无常,诱发心衰、冠心病。
季节交替,气温的无常容易引起血管强烈收缩,致血压升高,心率过速,心脏负荷由此加重,极易诱发心梗、心衰、冠心病等心血管危重症。
5、肠胃病
胃肠道的自然屏障变弱,诱发“肠中风”
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,来不及适应温度或肠道负担的变化,因此出现缺血,导致肠道血液流灌不足,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、坏死、出血。在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,俗称“肠中风”。
6、情绪疾病
情绪“感冒”,肌瘤、抑郁症找上门。
处暑后,气温逐渐走低,日照时间减少,树叶枯落,景色萧条,人的心情容易低落,患上季节性的心理疾病——秋季抑郁。不良情绪还会影响生理,患乳腺增生、子宫肌瘤、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处暑养生牢记三点:节气灸、食疗、调整生活方式
1、处暑艾灸防病保健
处暑节气正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过渡,这时天地的阴阳升降变化,必然引起人体内的阴阳变化。且处暑后天气逐渐干燥,秋燥的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,因此处暑艾灸应以补中益气、健脾清肺、滋阴润燥为主,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。
建议常灸穴位:中脘穴、关元穴、肺俞穴、太溪穴、涌泉穴。
2、饮食健脾润燥
秋属肺金,酸味收敛补肺,辛味发散泻肺,所以处暑之后应少食葱、姜等辛味之品,适当食用芝麻、蜂蜜、枇杷、银耳、梨、白萝卜、百合、莲藕等养阴、生津、润燥的食物。
另外,民间有“处暑吃鸭”的习俗,因为鸭子具有补虚养胃、健脾滋阴的作用,适当多吃可提高身体免疫力。且秋季皮肤特别干燥,也可以通过喝鸭汤滋阴润肤。
3、起居防风防寒
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大,应注意在早晨和夜间适当添加衣物,特别是户外活动后,一定要及时擦干汗水,穿衣保暖。晚上睡觉时,也要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以防着凉。
暑天止息,秋凉将至!
科学养生,祝君安好!
图:来源网络
文:整理自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