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出汗排出的竟是脏腑的浊水!出这5种不同的汗对应的是在排这些毒
2021-07-06 11:13:15
admin
21
中医认为,艾灸出汗是是一种主动出汗的方式,也就是深表层出汗,能够帮助人体排出毒素一种出汗方式。这里提到的毒素,往往又是从脏腑,血液和细胞里排出的浊水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湿。

所谓寒湿,也就是消耗人体阳气,阻塞经脉的阴寒湿邪,是肿瘤、肌瘤、结块的主因。所以,这也正验证了艾灸治病防病的重要作用。那么,如何判断排出的寒湿来自哪些脏腑呢?或许可以从这5种汗来辨别!
臭汗:责之肝脾
有人艾灸过后,一身臭汗,这其实是在排出肝脾的湿热。
肝气郁结,肝郁化火,就会产生内热,同时“肝木克脾土”,脾胃之气失于健运,就会产生湿热,困阻中焦。
艾灸过后,肝脾湿热得以从肌表排出,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,所以味道臭秽。

建议:疏肝理气、清热利湿,可以疏通肝经脾经,如果偏于肝经湿热,艾灸期门、曲泉、阳陵泉、阴陵泉、太冲;如果偏于脾经湿热(手脚心特别爱出汗,因为脾主四肢),艾灸脾俞、足三里、阴陵泉、解溪。
虚汗:责之肺
肺主皮毛,司腠理之开阖,同时,肺主卫气的宣发和运行。肺气充足,卫气循行于体表,则腠理严实,汗孔开阖有度,就不会动不动虚寒淋漓;反之,肺气衰弱,肺卫不固,就特别容易出虚汗。
建议:宣肺固表,艾灸大椎、风门、肺俞、膏肓、太渊等穴。
冷汗:责之肾
这与肾阳虚有关,由于肾阳不能温煦,所以身体是寒的,而艾灸过后,寒邪随汗液排出,所以汗是冷的。建议:温补肾阳,艾灸命门、肾俞、神阙、关元、涌泉,或者直接灸督脉。
清汗:责之气血
有人艾灸过后,出的汗很清澈,跟水一样,不粘手,这说明气血比较虚弱,气不摄津,所以出的汗其实多为人体津液。

建议:补气养血、培元固本,艾灸膈俞、气海、关元、血海、足三里。
粘汗、黄汗:责之湿热
有人艾灸过后,出的汗特别粘,而且汗液发黄,同时伴有口苦、舌苔黄腻、小便色黄等症状(与第1条臭汗有雷同之处),这说明体内湿热较重。

建议:清利湿热,艾灸脾俞、中脘、丰隆、阴陵泉。同时搭配艾叶煮水泡脚,加速湿气的排出。
艾灸出汗本是一种正常反应,只要灸后感觉良好、身体清爽,那说明这种艾灸出的汗是好的。但如果灸后大汗淋漓,而后身体会有虚弱的表现,那这种出汗就有问题。或许是艾灸时间过长、量过大,也或者是患者本身就是不适合艾灸的体质。这种灸后出汗虚弱的人应及时辩证自己的体质,而后调整艾灸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