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瘀多重病,三个方法自查血瘀,五个穴位活血化瘀!
1、判断疼痛 中医常说: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。 一旦有瘀血停留在体内,必然会引起脉络不通而致疼痛。而血瘀引起的疼痛特点:痛如针刺、痛有定处(也就只有那一个地方痛)、疼痛拒按,一般在晚上疼痛加重。 2、查看肿块 肿块是血瘀常见的表现形式,瘀血在局部凝聚,日久不散,即变成肿块。外伤后的血肿即是瘀血形成的,这大家最容易理解,其实现在我们常说的各种囊肿、肿瘤也是瘀血所致。 3、从面部判断 血瘀体质的人通常面色比较暗,尤其是两个眼圈,鼻和嘴唇紫暗,舌上有红色或青紫色的瘀点。瘀血长时间不能消除,则精血不能濡养肌肤而致肌肤灰暗无光泽,且色斑频生,遍布整个面部。 血瘀如何形成? 1、外伤 用力过度,跌打闪挫,必然损伤络脉,络脉因伤而破裂,则血溢于脉外而留止不行,从而形成瘀血。 2、阳气不足 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》说:“寒则血凝泣。”血液凝涩,不能濡养人体,则成为瘀血。人体血液的运行,需要有气在后面推,阳气不行,血液运行就没了动力。血液失去阳气推动就会滞涩而不流行,而后变成血瘀。 3、热伤血脉 脉为血之府,而血循行于脉中,脉能壅遏营血,令其无所去而只在经脉之中循环运行。血液在经脉循环运行过程中,如热邪损伤血脉,则血脉无以壅遏营血,血液溢于脉外,失去运行之道而留止不行,遂成为瘀血。 4、气滞 气者,血之帅也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。由于情志内伤或其他因素,使气机不利,气行受阻而郁滞,遂导致血液不行而留止为瘀。 血瘀就要活血化瘀 1、三阴交穴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三寸,胫骨后缘,是三条阴经气血的交会穴。三阴交有调气理血的功效,常按三阴交可补血、活血,对女性调月经、保养子宫等妇症甚有疗效。 2、血海穴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血海穴是八脉交汇穴位中很重要的一个穴位,属于足太阴脾经,通于督脉小肠经。血海穴和血有着密切关系,是治疗血症的要穴。 3、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,第1、2掌骨间,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此穴是阳明经之原穴,阳明经多气多血,所以是调理人体气机之大穴,通过调气,以达理血活血,通经止痛之效,故可用于治疗妇产科各种气血不和之疾患。 4、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穴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曲池穴作为阳明经的合穴,具有行气活血、通络化瘀的作用。 5、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、胫骨边缘,是“足阳明胃经”的主要穴位之一,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。传统中医认为,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的作用。经常按摩或艾灸对身体是起到活血化瘀、补气理气、通络经脉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