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准这几穴,每天10分钟快速疏通气郁、血淤、湿气、热邪、寒气!
中医认为,气不足则血不畅,血不畅则水不流,水不流则毒不排。一旦身体被“堵”住了,各种疾病也会随之而来。
如何疏通身体不“堵”?找准这几穴,每天10分钟就能解决。
檀中穴——俗称“出气穴”,可调节人体全身气机。
常常叹气、胸闷、烦躁、郁闷,咽部有异物感,女性还有乳房胀痛,这大多就是气郁了。
工作、生活压力大,难免烦躁生闷气,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,烦恼减轻。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,还可丰胸美容。
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,平第四肋间处。特别要强调的是,疏通手法很重要,比如传统的按揉法,气机郁结,堵在里面了,往往要逆时针往外按揉,就像拧螺丝一样,拧开螺丝要逆时针拧,这样螺丝才能拧出来,反之会越拧越紧。
也可以双手在胸前合十,以手腕作高频率屈伸式的摆动带动大鱼际侧部着力,对着膻中穴处,作快速而有节,效果一般也会不错。
合谷穴——治疗血瘀引起的各种疼痛。
皮肤易淤青,脸上易生斑,牙龈易出血,舌头紫暗、有时胸肋会感到针刺般疼痛,小便少且颜色深,皮肤还易干燥……这些都是血瘀的表现。
我们知道,血在身体内流动的,如果血行迟缓不畅,瘀阻在哪里,哪里就要出事。
比如瘀阻在肺,就会胸痛、咳血;
瘀阻在心,就会胸闷、心痛、口唇青紫;
瘀阻在肝,就会胁痛;
瘀阻在女性胞宫,就会小腹疼、月经不调、痛经;
瘀阻在肢体,就会局部肿痛、青紫;
瘀阻在脉络,就会半身不遂等。
合谷穴可以宣通气血、行气活络,能够调理血瘀引起的各种疼痛、色斑等。
合谷就在我们的虎口处,有个简易的取穴方法:将五指并拢,虎口处肌肉隆起的最·高点就是合谷。如果找得准,按压合谷会有明显的酸、麻、胀的感觉。
但要注意的是,按压时要顺着经脉的方向。合谷所在的手阳明大肠经是从食指走向头面部的,所以在掐按合谷时,拇指指甲应该是平行于掌骨的,而不是垂直于掌骨。
承山穴——除湿邪
有时遇到回南天,湿度过高、阴气过重,身上就容易出湿疹、风疹、痤·疮,肢体时不时有沉重、乏力感,精神不振,老是睡不醒,这多是被湿邪侵犯了。
很多人点按承山穴时,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,这是因为体内有湿气的缘故。按揉一段时间后,便会觉得身体微微发热,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效用了,身上的湿邪,正跟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逃逸。
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,而承山穴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,点按承山穴可以振奋人体阳气,起到解除湿邪,振奋精神,缓解疲劳的作用。
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,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,在小腿肚下“人”字型的中点;用四指轻轻握住小腿,用大拇指指腹按揉穴位,每次两侧各按揉5~10分钟,也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按揉。
曲池穴——夏季清热解暑
一说有“热毒”,你可能想象不出什么样,但热毒堵在体内的症状却很常见:浑身发热、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热痛、容易起痤·疮、全身关节肌肉酸痛,这些都是热毒的主要症状。
中医上讲,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,而阳明经又是多气多血之脉,经脉气血犹如水流注入池中,因此曲池穴对全身的气血有较强的调节作用。常按可以解表热、清热毒,特别适合夏季清热、解暑。
曲池穴,位于肘部,寻找穴位时应该正坐、曲肘,肘横纹的外侧,尺泽穴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即为此穴。
注意的是,按揉时要用拇指指面着力于曲池穴上,垂直向下按压,其余四指放置在曲池穴对侧(手肘关节内侧)协同用力,并旋转前臂,产生酸、麻、胀、痛等感觉,再轻揉放松。如此反复操作,左右交替,每次每穴按压5一l0分钟,每日或隔日1次。
大椎穴——阳中之阳温热袪寒
过了一整个冬天,身体多少受了些寒气,如果受寒过重,堵在体内,就会伤及阳气,出现畏寒腰冷、手脚冷、面色发白、容易拉肚子等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谓:“大椎,在第1椎陷者中,三阳督脉之会。”大椎穴为督脉之穴,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,故有“总督诸阳”和“阳脉之海”的说法;而手足三阳经,都会汇聚到督脉的大椎穴上,故大椎被称为“阳中之阳”。只要给大椎适当的刺激,就可以增强阳气,赶走寒气,精神抖擞!
按大椎穴时,若深按感觉手底有个筋团疙瘩,这就是寒气聚集的外在体现。经常按摩大椎穴可以补充阳气,间接的补充人体的腎中之阳-元阳。腎中元阳充盛,就可以保持强有力的抗御外邪的能力。
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,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低头时用手顺着脖子向下摸,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突起的骨头,那就是第七颈椎。
刺激大椎穴的方法有很多,可以拍打,也可以艾灸,也可以在洗澡的时候,将水温适当调高一些,利用淋浴用的喷头对准大椎穴喷洒,持续冲洗大椎穴能起到通络散寒的作用。冲完后,立即擦干了。